文章报道了中国国家航天局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主办的首次境外"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在香港科学馆开幕,集中展示航天(嫦娥五号/六号月球样品)、航空(歼-20等战机模型)、航海(山东舰航母等模型)领域最新成就,设香港专区呈现本地合作成果并举办专家讲座,展览持续至9月7日。

8月1日的香港科学馆,玻璃幕墙在烈日下泛着银光,却掩不住馆内涌动的热潮。上午10时,随着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共同推开"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的大门,这场涵盖"海陆空"三大领域的科技盛宴正式启动。
"这是国家航天局首次在境外举办覆盖航天、航空、航海全领域的展览,香港是最佳选择。"张克俭在开幕式上表示,香港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拥有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体系,又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此次展览正是"一国两制"下科技协同的生动实践。
从月球到深海:中国尖端科技的"立体画像"
走进展览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航天专区"的"镇馆之宝"——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透明展柜中,灰黑色的月壤颗粒在射灯下泛着细碎的光,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探测器落月、采样、封装的全过程。"这些土壤平均年龄约30亿年,包含着月球演化的重要密码。"现场讲解员、中国探月工程研究员李雪指着展柜说,"2020年嫦娥五号从风暴洋北部采样,2024年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两次任务带回的月壤让我们对月球地质活动有了全新认知。"
隔壁的"航空展区"则化身"空中战场"。歼-20隐身战斗机的1:1模型机头微昂,驾驶舱盖透明可触,座舱内的仪表盘细节清晰可见;运-20大型运输机的模型机翼下,"中国空军"标识在灯光下格外醒目;直-20通用直升机的旋翼桨叶微微转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歼-20的隐身涂层采用了纳米级材料,雷达反射面积仅相当于一只小鸟。"军事科技专家王磊的讲解引得观众阵阵惊叹,"这些装备不仅是中国空军的'硬实力',更是国家工业链、科技链协同创新的成果。"
若说航天、航空展区让人感受到"向上的力量",航海展区的"大国重器"则展现了"向海图强"的底气。"山东舰"航母模型以1:200比例还原,甲板上的歼-15舰载机模型仿佛随时能起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模型长达15米,船体上的观光舷窗、免税店招牌细节逼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长20米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机械臂、观察窗、生命支持系统一应俱全。"这艘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4500米,曾发现南海冷泉生态系统。"海洋工程专家陈芳介绍,"从浅海到深海,从运输到科考,中国航海装备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香港专区:小舞台上的"大作为"
在主展厅一侧,以"香江智造·湾区同行"为主题的香港专区同样人气高涨。这里集中展示了香港在航天、航海领域的独特贡献——从参与嫦娥工程的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到香港企业研发的航海电子设备,每一件展品都标注着"香港制造"的印记。
"这是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月面微型光谱仪',曾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用于分析月球表面矿物成分。"香港理工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吴波指着展柜中的银色仪器介绍,"仪器重量仅300克,却能在极端温差下稳定工作,这是香港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的成果。"
另一侧展墙上,香港海事处与内地联合开发的"智能航运监管系统"引人关注。大屏幕上,多艘船舶的实时位置、航速、货物信息动态更新,AI算法自动生成最优航线,减少30%的燃油消耗。"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拥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我们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航运管理,为大湾区航运一体化提供了'香港方案'。"香港海事处处长李颂恩说。
最让观众驻足的是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微型卫星载荷"。"这是我们团队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立方星,搭载了温湿度传感器,计划明年搭载商业火箭发射。"香港培侨中学学生陈乐怡兴奋地介绍,"老师说,未来香港的青少年科学家可以直接参与国家航天项目,这让我对‘航天梦’有了更具体的期待。"
从"看展"到"参与":一场科技与公众的"双向奔赴"
展览期间,每天下午的"专家科普讲堂"成了最受欢迎的环节。8月2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走上讲台,用PPT展示C919从设计图纸到翱翔蓝天的历程。"有人问,造大飞机为什么要花10年时间?因为我们要突破100多项关键技术,比如超临界机翼设计、航电系统国产化......"吴光辉的讲解通俗易懂,台下中学生举着笔记本不停记录,老人们也戴着老花镜专注聆听。
"我小时候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梦想着有一天能坐上中国人自己造的大飞机。"15岁的中学生林晓薇课后告诉记者,"今天看到C919的模型,听了吴院士的讲解,我决定报考航空航天专业,将来也要为国家造飞机!"
展览现场,主办方还设置了"科技互动区":观众可以用模拟操作台"驾驶"歼-20,通过VR设备"漫步"月球表面,或在"航海模拟舱"中体验驾驶万吨巨轮的乐趣。"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本更生动,孩子回家后兴奋地说‘原来航天不是遥不可及的’。"带着孩子参观的李女士说。
结语:香港的"科技坐标"与国家的"星辰大海"
闭馆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航天专区"停留了许久。他是退休的航天工程师陈伯,曾参与过东方红卫星的研制。"看到这么多年轻观众围着展品提问,我特别高兴。"陈伯说,"40多年前,我们造卫星时连计算器都稀缺;现在,香港的大学生能用AI算法分析月壤数据,内地的高校能研发出世界领先的无人机——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更是国家的希望。"
从"东方红"到"嫦娥",从"歼-20"到"山东舰",这场展览不仅是中国尖端科技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扇让香港市民、乃至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窗口。正如李家超在开幕式上所说:"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不仅体现在经贸领域,更体现在科技协同上。通过这场展览,我们希望向世界证明:中国科技,未来可期;香港与内地携手,大有可为。"
夜幕降临时,科学馆外的霓虹灯亮起,展厅内的灯光却依然明亮。一群中学生挤在月球样品展柜前,用手机拍下照片发在社交平台,配文是:"今天,我们离星辰大海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