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高培苗寨秋日里梯田水稻渐次成熟、丰收在望,其承载着千年苗族生态农耕智慧,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文旅融合,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收画卷,未来还将续写可持续发展新篇。

秋画卷:梯田水稻的色彩交响
当秋日的阳光洒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高培苗寨,一幅壮美的秋收画卷正徐徐展开。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水稻由青转黄,从山脚到山顶,仿佛大自然用画笔蘸取了金黄的颜料,在翠绿的山峦间勾勒出一道道流动的金色波浪。这里是桂北地区典型的苗族聚居地,海拔800多米的山地间,世代苗族同胞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令人惊叹的梯田系统,而此刻,这些梯田正迎来一年中最动人的季节。
清晨的薄雾中,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露珠在稻叶上滚动,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焦镜头,试图捕捉这转瞬即逝的美景——有的稻田呈现出深邃的金黄色,有的还保留着些许翠绿,更有几块晚熟的田块仍泛着青绿,这种自然的色彩渐变,比任何人工调色都要和谐美妙。寨子里的老支书梁阿公告诉我们:"今年雨水调和,稻子长得特别好,你看这稻穗,粒粒都饱满得像要滴出水来。"
生态农耕:传统智慧的现代传承
高培苗寨的水稻种植,承载着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积累的生态智慧。这里的梯田采用"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传统农耕模式,山顶的原始森林涵养水源,山腰的村寨错落有致,山脚的梯田层层叠叠,而纵横交错的水渠将山泉水引入每一块稻田。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我们不用化肥,都是用自家沤制的农家肥。"村民潘大姐一边在田边除草,一边向我们展示她收集的牛粪和枯叶堆。在寨子中央的肥料发酵场,几个巨大的露天发酵池散发着淡淡的腐殖质气息。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不仅滋养了肥沃的土壤,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高培香米",其米粒细长晶莹,煮熟后香气四溢,口感软糯适中。
更令人称奇的是苗族同胞独特的"稻鱼共生"系统。在部分梯田里,村民们放养着当地特有的禾花鱼。这些小鱼以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为食,鱼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形成了一个微型生态循环。秋收时节,村民们会同时收割稻谷和捕捞肥美的禾花鱼,这既是物质收获,更是一场庆祝丰收的传统庆典。
丰收序曲:农耕文化的当代演绎
随着稻穗日渐金黄,高培苗寨渐渐忙碌起来。寨子里的打谷场被重新修整,传统的木制打谷机被擦拭得锃亮,妇女们开始编织新的竹筐和晒席。寨老们根据祖辈传下来的历法推算,今年的最适宜收割期将在农历九月中旬。
"现在年轻人都回来帮忙了。"村主任杨志强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青年选择返乡创业。寨子里新开了几家民宿,游客们可以体验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这种"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传统的农耕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寨子的文化广场上,几位非遗传承人正在赶制新的芦笙和铜鼓。秋收过后,这里将举办盛大的"新米节",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吹起芦笙跳起踩堂舞,用最隆重的仪式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游客们可以品尝到新米煮成的香喷喷的油茶,参与打糍粑、酿甜酒等传统活动。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现代转型
在保持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同时,高培苗寨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在寨子后山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农技专家正在指导村民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这片试验区采用了我们培育的抗病新品种,预计亩产能提高15%。"来自柳州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介绍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寨子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的"云上梯田"项目初见成效。通过直播带货,高培香米和禾花鱼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年轻的返乡创业者小吴一边打包快递一边说:"现在我们的米在网上能卖到20块钱一斤,比普通大米贵不少,但顾客都说好吃。"
在灌溉系统方面,传统的水渠与现代的滴灌技术相结合,既保留了梯田的景观特色,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寨子里新建的小型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降雨量,为科学种植提供数据支持。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丰收之路
站在高培苗寨的最高处眺望,金色的梯田与翠绿的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这里的丰收,不仅仅是粮食的丰产,更是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发展理念的完美融合。
寨子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有机种植面积扩大到80%,并开发稻田观光、农耕体验等旅游项目。同时,他们也在探索碳汇交易的可能性,让这片古老的梯田不仅能产出粮食,还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我们要让子孙后代既能吃饱饭,又能记住自己是种田人。"老支书梁阿公的话道出了高培苗寨人的心声。在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上,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故事,让传统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当秋风拂过金黄的稻浪,高培苗寨的丰收季即将到来。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丰收,更是文化上的传承与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粒稻谷都承载着千年的农耕智慧,每一片稻田都诉说着人与土地的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