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古巷光影舞:安徽黟县瞻淇鱼灯点亮秀里夜色的千年渔趣

安徽黟县秀里古村举办"鱼跃古巷"活动,匠心制作的瞻淇鱼灯以灵动光影点亮秋夜古巷,通过非遗巡游、沉浸体验与创新传承,让千年渔趣焕发新生,既展现徽州文化魅力,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秋夜的黟县秀里古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褪去,数百盏手工扎制的瞻淇鱼灯次第亮起,恍若银河坠入徽州巷陌。这些以鳜鱼、鲤鱼为原型的传统灯彩,在青石板路与马头墙间穿梭游弋,将千年渔乡的灵动气韵,以光影的形式重新演绎。这场名为"鱼跃古巷"的非遗展演,不仅让沉睡的明清古建筑群焕发新生,更让游客邂逅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水下元宵"。

Featured Image

一、鱼灯巡游:水族提灯夜行记

暮色初临时分,随着三声清脆的锣响,二十余位头戴竹笠的鱼灯手从承志堂鱼贯而出。这些高约两米的鱼形灯笼,以竹篾为骨、宣纸为肤,通体透亮的鱼腹里跳动着LED暖光。领头的"鳌鱼"率先昂首,宽大的尾鳍扫过粉墙黛瓦;紧随其后的"鲤鱼"群则摆尾嬉戏,在窄巷中划出流动的光痕。最精妙的是"双鱼衔珠"组合——两盏鱼灯尾部相连,表演者踩着"之"字形路线穿梭,宛如水中追逐的精灵。

"这些动作都有讲究。"第六代传承人方荣辉手持"鲫鱼灯"解释道,"看这'鲤鱼跳龙门',灯头要突然上挑30度,配合我们黟县方言的号子声。"果然,当巡游队伍行至敦仁堂前,伴随着"嗬——嘿!"的古老号子,十余盏鱼灯同时跃起,灯光在马头墙的飞檐上投下跃动的剪影。游客手机镜头里,这些光影艺术品时而化作游弋的锦鲤群,时而又像飘摇的水草,与背景中闪烁的徽派建筑灯笼构成奇幻的叠影。

二、匠心独运:一盏鱼灯的诞生记

在村文化站的灯彩工坊里,八旬老匠人汪观顺正指导学徒制作新灯。案头摆着特制的"鱼骨刀",这种月牙形工具专门用于削制0.8毫米的竹篾。"传统鱼灯要经过108道工序。"老人抚摸着半成品的鳜鱼灯解释,"选三年生的毛竹破篾,浸桐油防潮,宣纸要刷三遍矾水防晕染。"最特别的当属"鱼眼"工艺——用磨薄的蛋壳镶嵌,内嵌LED灯后既能透光又保留蛋壳的天然纹路。

工坊墙上挂着历年创新作品:会摇头摆尾的电动鱼灯、融入AR技术的互动鱼影、甚至还有以黟县特产"石墨茶"为灵感设计的翠绿色茶鱼灯。今年的新作"数字鱼群"尤为吸睛,每盏灯内置感应芯片,能根据游客手机音乐节奏变换游动路线。文化站站长吴晓雯说:"我们让古老技艺既守住筋骨,又长出新肉。"

三、古村新戏:光影交织的沉浸体验

夜色渐深,鱼灯巡游衍生出更多玩法。在宏村水圳改造的"镜面剧场",投影技术将鱼灯影像投射到水面,真实灯笼与水中倒影形成双重幻境;在汪氏宗祠,AR眼镜让游客看见"鱼灯化龙"的神话场景;就连寻常民宿也推出"提灯夜宴",食客们举着迷你鱼灯穿行于雕花窗棂间,盘中的臭鳜鱼仿佛刚从光影中游上餐桌。

最受欢迎的当属"渔家小课堂"。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用彩纸和铁丝制作简易鱼灯,然后提着自己创作的作品加入巡游队伍。来自上海的小游客林小满举着歪歪扭扭的"星星鱼"兴奋地说:"原来徽州叔叔阿姨的灯会'游泳'!"这种参与感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真正成为可触摸的记忆。

四、渔火传承:光明照进新时代

据《歙县志》记载,瞻淇鱼灯始于南宋,原是渔民祈求丰收的祭祀舞蹈。如今,这项省级非遗通过"灯光秀+研学游+文创开发"的模式重获新生。村里的鱼灯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两百万元,衍生的鱼灯书签、夜光贴纸等产品成为网红伴手礼。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二十多位返乡青年组建了新媒体团队,用无人机拍摄鱼灯星空秀,在抖音平台收获了百万级流量。

当最后一盏鱼灯缓缓隐入夜色,秀里古村的青石板路上仍留着斑驳的光痕。这些跳跃的光点仿佛在诉说: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会困在时光里,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创意,沉睡的渔火就能照亮乡村振兴的新航程。正如方荣辉老人所说:"我们提着的不仅是鱼灯,更是让千年徽州活起来的那把火。"

此刻,瞻淇河畔的鱼灯依旧在制作中,每一道竹篾的弯曲、每一处宣纸的粘贴,都在为下一个夜晚的光影盛宴积蓄能量。而古村斑驳的墙垣上,那些被鱼灯温暖过的痕迹,正静静等待着新一批寻光者的到来。

相关内容

广西柳州:秋日高培苗寨水稻渐次成熟 丰收在望
四川资阳:栾树花开满城秋 车辆穿梭宛如画中游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盛大开幕:长江之畔的文化盛宴与时代交响
安徽芜湖:云端之上架起“能源大动脉”——解码特高压输电工程背后的战略意义
新疆巴州:巴音布鲁克草原秋意浓——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金色交响
河南省委书记率团出访: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推动河南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