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55名师生实习时6名学生因浮选槽安全通道狭窄、培训不足等问题坠落,140分钟后被救出仍全部遇难,暴露工业实习安全隐患,警示生命安全需敬畏。

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东北大学55名师生的实习脚步,永远停在了内蒙古某选矿厂的浮选车间。当51名学生和4名老师带着对矿物加工的期待踏入车间时,没有人能想到,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会在140分钟后以6条生命的消逝画上句点。
实习前的"安全课":被反复强调的"生命红线"
7月21日,51名矿物加工工程2022级本科生和4名老师抵达厂区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场被厂方称为"史上最严"的安全培训。培训室里,投影仪循环播放着《选矿厂典型事故警示片》:画面里有机械臂卷走工装的瞬间,有工人被坠落矿石砸中的血花,还有浮选槽里翻涌的矿浆——这些场景,与他们即将接触的浮选车间如出一辙。
"进入选矿区必须走绿色安全通道!"培训讲师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浮选槽顶部通道仅1米宽,两侧是格栅板,严禁偏离路线!"屏幕上,一张标注着"绿色通道"的车间平面图被重点圈出:两米宽的主通道铺着防滑垫,而浮选槽上方的狭窄通道则用醒目的红色标出"高风险区域"。
为了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厂方特意制作了互动式PPT。当讲到"淹溺风险"时,屏幕突然弹出一组对比图:左边是规范佩戴救生衣的参观者,右边是未系安全绳的"虚拟坠落者"——后者在浮选槽中挣扎的画面,让台下不少学生倒吸冷气。"我们还准备了救生衣、安全绳,每个参观团必须领取并全程穿戴。"安全主管赵春波说,"这些学生才20岁出头,在家都是宝贝,我们多提醒一句,可能就少一分危险。"
培训结束后,每位学生都在《安全告知书》上签了字。告知书里用加粗字体写着:"严禁在非指定区域停留,严禁攀爬护栏,遇紧急情况立即呼救。"赵春波记得,有个戴眼镜的女生举着笔问:"老师,浮选槽的水有多深?"他指着墙上的安全标识回答:"槽深3.5米,水深2米,但一旦坠落,水流会瞬间形成漩涡......"
通道里的"意外":1米宽的"生死线"
7月23日上午9时,实习团进入浮选车间。主通道的绿色地砖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两侧的护栏足有1.2米高,每隔半米就焊着反光条。学生们排成两列,像游鱼般沿着通道向前移动,有人举着手机拍墙上的"矿物加工流程图",有人小声讨论着"浮选槽的工作原理"。
变故发生在10时20分。当队伍行至浮选槽区域时,一名穿蓝色工装的学生突然停下脚步:"大家看!那边有个检修口没盖严!"他的手指指向浮选槽顶部——那里本应是封闭的,此刻却露出半米宽的缺口,露出下方翻涌的黑色矿浆。
"别过去!"带队的李老师大声喊,但已经晚了。几名学生被好奇心驱使,绕过护栏挤向缺口。狭窄的通道里,人群像被挤开的沙丁鱼,有人踩空了格栅板的缝隙,有人被同伴的背包带绊倒。第一个坠落的是20岁的男生小张,他踩着松动的格栅板,整个人栽进3.5米深的浮选槽;紧接着是女生小周,她在追赶小张时被甩到槽边,双手扒住护栏却抓不住;随后是另外4名学生,像下饺子般接连坠入。
"救命!"小周的尖叫混着矿浆的轰鸣,在车间里回荡。李老师冲过去抓住她的手腕,却被她下坠的力道带得踉跄;有学生试图用安全绳拉人,但绳子长度不够;还有人掏出手机拨打119,手却在发抖。
140分钟的生死救援:从"不可能"到"必须救"
10时22分,第一声呼救传到车间中控室。操作员小王盯着监控屏幕,画面里6个身影在浮选槽里挣扎,矿浆已经漫过他们的胸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厂长一声令下,车间里的警报声撕裂空气,20名救援人员从各个岗位冲向现场。
浮选槽的梯子只有1.5米长,救援人员只能趴在槽边,用绳子套住坠落者的腋下往上拉。"水太急了!"参与救援的张师傅事后回忆,"槽底的矿砂像漩涡,人刚抓住绳子就被冲得转圈。"第一个被救出的是李老师,他的左腿被格栅板划开一道10厘米长的伤口,但意识清醒:"先救学生!"
11时05分,第二个学生被救出时,已经陷入昏迷。医护人员在现场搭建了临时急救点,除颤仪的"滴滴"声与心跳监测仪的"嗡嗡"声交织。11时30分,第三个学生的小腿被卡在槽壁的管道缝隙里,救援人员用液压剪扩器一点点撑开金属板,汗水顺着他们的下巴砸在槽边的水泥地上。
最艰难的是最后两名学生。12时01分,第一名学生被抬上救护车时,监护仪显示他的心跳只有40次/分;12时20分,第二名学生被救出时,口鼻里全是矿浆,救援人员用吸痰器清理了10分钟才畅通呼吸。当最后一名学生被抬上担架时,救援人员的手套已经被矿浆腐蚀得不成样子,有人跪在地上哭出了声。
悲剧背后的"安全漏洞":1米宽的通道,140分钟的代价
事故发生后,专家组对现场进行了勘查。报告显示:浮选槽顶部的安全通道设计存在缺陷——1米宽的通道仅能容纳单人通行,却未设置防跌落护栏;格栅板的固定螺栓有松动痕迹,部分区域磨损严重;安全培训虽然覆盖了理论,但缺乏"情景模拟"环节,学生对"高风险区域"的实际危险感知不足。
"我们以为签了告知书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纸上安全'和'现场风险'的差距。"赵春波在事故反思会上红着眼说,"那1米宽的通道,本应是'生命防线',却成了'死亡陷阱'。"
这场悲剧,让51个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小张的父母在得知消息后,连夜从老家赶到内蒙古,守在重症监护室外哭到脱水;小周的室友翻出她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动态——那是她站在浮选槽前拍的照片,配文是"今天终于见到真正的浮选机了,好酷"。照片里,她的笑容比身后的矿浆还要明亮。
后记:安全不是"走过场",是对生命的敬畏
7月25日,记者再次走进浮选车间。曾经狭窄的绿色通道已经加装了双重护栏,格栅板的螺栓被全部更换,槽边的墙上多了醒目的"生命至上"标语。车间主任说,他们已联系高校,将为矿物加工专业的学生开设"现场安全实训课",用VR技术模拟坠落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会自救。
但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6条年轻的生命,6个家庭的破碎,140分钟的生死煎熬——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血泪警示:再完善的制度,都需要"入脑入心"的执行;再先进的设备,都替代不了对生命的敬畏。
当我们站在浮选槽边,看着矿浆依旧翻涌,或许该记住:每一次对安全规定的轻视,都是对生命的透支;每一次对"高风险区域"的侥幸,都是在与死神博弈。而这起悲剧,不该只是一个"意外",而应成为所有工业实习的"必修课"——让安全,真正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