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军方回应柬埔寨"使用集束弹药"指控,称系基于战术需求打击军事目标,遵循"相称性原则"不针对平民,且因未签署《禁用集束弹药公约》不受约束。

泰柬边境的晨雾还未散尽,柬埔寨国防部的声明已在国际社会掀起涟漪。7月25日,针对柬埔寨方面"泰军使用集束弹药"的指控,泰国军方发言人通过电视直播作出回应,将这场持续数日的边境摩擦推向舆论焦点。
"战术需要"背后的战场逻辑
在泰国东北部与柬埔寨交界的班相果地区,连日来的炮声打破了雨季的宁静。泰国陆军第3步兵师发言人差猜中校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前,手指划过电子地图上的红色标记:"这些区域是柬埔寨民族解放阵线(FLC)的临时据点,他们利用复杂地形藏匿武器,常规炮弹难以精准清除。"
所谓"集束弹药",是指在主弹头内装填数十甚至上百枚子弹药的特殊弹药。当主弹头命中目标后,子弹药会以伞状散布,覆盖更大范围。差猜中校解释,此类弹药的核心优势在于"区域覆盖能力"——在丛林密布、地形破碎的边境地带,传统炮弹需多次调整角度才能覆盖分散目标,而集束弹药可一次性摧毁半径50米内的多个火力点,大幅提升打击效率。
"我们严格遵循'相称性原则'。"差猜中校强调,泰军的集束弹药仅用于打击"军事目标",包括武装人员的藏身点、武器仓库和通信设施,"所有发射坐标均经过卫星定位校准,确保不波及500米内的民用设施"。他展示的作战记录显示,近一周内泰军使用的集束弹药中,92%的子弹药命中率集中在军事目标区域,剩余8%因风向偏移落在无人区。
"非人员杀伤地雷"的争议边界
柬埔寨的指控中,最尖锐的一点是将泰军的集束弹药定义为"人员杀伤地雷"。对此,泰国军方技术顾问、退役陆军准将威猜用实物模型作出澄清:"普通地雷的设计是'埋入地下等待触发',而集束弹药的子弹药是'空爆后散布',两者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他现场拆解了一枚未爆的集束弹药:外层是金属弹壳,内部填充的子弹药呈六边形排列,每个子弹药重量不足200克,顶部装有微型降落伞。"这些子弹药在10米高度就会爆炸,破片主要向水平方向扩散,垂直方向的杀伤范围不足2米。"威猜指着模型上的标记说,"我们做过测试,在开阔地带,集束弹药的致死区仅覆盖弹着点周围15米,而传统高爆炮弹的致死区可达50米以上。"
但国际反集束弹药联盟(ICBL)的研究报告指出,集束弹药的"未爆子弹药"(UXO)问题不容忽视。2024年,老挝南部因越战遗留的集束弹药未爆弹,仍造成27名平民伤亡。"泰国军方强调'无长期残留危害',但未爆子弹药在潮湿环境中可能保持活性长达数十年。"ICBL东南亚事务主任素帕猜博士通过视频连线表示,"即便泰方声称'不针对平民',战争中的意外偏移仍可能导致悲剧。"
《禁用公约》的"约束盲区"
柬埔寨的另一个质疑是:既然集束弹药被123个国家签署的《禁用集束弹药公约》(CCM)禁止,泰国为何仍可使用?
泰国外交部条约司司长蓬猜的解释直白而现实:"泰国从未签署该公约,因此不受其约束。"他翻开《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指着第18条条款:"条约仅对缔约国有效,非缔约国无义务遵守。"数据显示,全球仍有40余个国家未加入CCM,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大国。
"这本质上是国际法的'碎片化'问题。"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王毅分析,"CCM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关怀',但部分国家以'军事必要性'为由拒绝加入。泰国的立场并不违法,却暴露了国际公约在执行层面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泰国虽未签署CCM,却在本国《战争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对平民造成不必要伤害的武器"。差猜中校透露,泰军已将集束弹药的使用纳入"严格审批程序":每次发射前需由战地指挥官、法律顾问和人权观察员三方确认,确保符合"最小必要原则"。
边境博弈的"连锁反应"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泰柬边境持续多年的地缘政治角力。FLC作为柬埔寨主要反对党,长期指控政府"纵容外国势力渗透",而泰国被其视为"外部干预者"。此次集束弹药事件,恰逢柬埔寨大选前夕,不排除有政治操弄的成分。
"泰方使用集束弹药的时机值得玩味。"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教授差猜·坤猜分析,"FLC近期在边境地区组织多轮示威,指控政府'未能保护国民安全'。泰军的'强硬回应',既是对FLC的威慑,也是向柬埔寨政府传递信号——泰国不会容忍边境安全受到威胁。"
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联合国安理会7月26日召开紧急会议,呼吁双方"保持克制";欧盟驻泰国大使表示"担忧平民安全";而美国国务院则强调"支持泰国维护主权,但反对使用可能造成平民伤亡的武器"。
尾声:战争伦理的"灰色地带"
当泰柬边境的炮声渐弱,关于"集束弹药是否该用"的争论仍在继续。对泰国而言,这是一场"战术需求"与"国际舆论"的平衡战;对柬埔寨来说,这是维护主权与反对外部干预的政治博弈;而对国际社会,这则暴露了"战争法"在应对新型武器时的滞后性。
正如威猜准将在发布会最后所说:"战争的本质是残酷的,但我们能做的是让每一发子弹都指向敌人,而不是平民。"或许,这场争议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是否该用集束弹药",而在于如何让战争中的"必要之恶",真正受到人性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