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广西北海鱼骨沙洲附近海域,游客严某与摩托艇驾驶员吴某云同乘摩托艇出海不到一分钟与快艇相撞,2人落水身亡,官方调查组介入调查并开展海上船艇综合整治,事件暴露出船艇运营、海域管理及游客风险意识等方面安全隐患。

2025年7月22日14时25分,广西北海市海城区地角街道辖区的鱼骨沙洲附近海域,原本平静的海面被一声巨响打破——一艘摩托艇与快艇相撞,导致摩托艇上2人落水身亡。这起看似“突发”的海上事故,背后却隐藏着安全管理漏洞、操作规范缺失以及游客风险意识不足等多重问题。7月25日深夜,北海海城区“7·22”事件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还原了事件经过,但诸多疑问仍待解答:为何两艘船艇会在近距离海域发生碰撞?涉事船艇是否合规运营?游客参与高风险项目时,安全保障为何形同虚设?
一、事件还原:从出海到悲剧的17分钟
(一)“轻松体验”背后的隐患
据死者亲属及调查通报,事发当日,游客严某(四川人)一行到鱼骨沙洲游玩。鱼骨沙洲是北海著名的网红打卡地,退潮时露出形似鱼骨的沙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当地摩托艇项目因速度快、刺激性强,成为不少游客体验“海上飞驰”的热门选择。严某与摩托艇主商定乘坐摩托艇,并约定需有教练辅助——这是当地摩托艇经营常见的“安全承诺”,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
亲属回忆,严某乘坐的摩托艇由吴某云(男,北海人,受雇于艇主)驾驶。14时25分,严某坐在摩托艇前方(通常为乘客位),吴某云在后操控,两人同乘出海。“骑出不到一分钟就听到巨响”,亲属转述现场目击者的话称,摩托艇刚驶离岸边约200米(属于近岸浅水区,通常为游客活动密集区域),突然与另一艘高速行驶的快艇相撞。值得注意的是,摩托艇与快艇均为无固定航线的个体经营船艇,事发时海域是否有其他游客、是否划分了安全区域,目前尚不明确。
(二)救援与生命的消逝
撞击发生后,摩托艇失去平衡,严某和吴某云瞬间落水。附近船艇迅速展开救援,约20分钟后将两人救回岸边。但医务人员现场确认,两人已无生命体征——从碰撞到死亡,整个过程不足半小时。亲属称,遗体被送回酒店已是事发后约20分钟,“我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看到亲人冰冷的身体”。
调查通报显示,14时42分(即碰撞发生17分钟后),辖区党委政府及公安、应急、海洋、文旅、卫健等部门接到报警后赶赴现场。此时,涉事船艇已被初步控制,但悲剧已无法挽回。
二、初步调查:暴露的多重安全隐患
(一)船艇运营:无序与违规的“灰色地带”
鱼骨沙洲周边的摩托艇、快艇项目多由个体经营者承包,属于“小散乱”经营模式。通报提到“涉事船艇为摩托艇和快艇”,但未明确其是否具备合法运营资质(如船舶登记证书、驾驶员适任证书)。根据《海上交通安全法》及地方水上娱乐项目管理办法,从事载客游览的船艇需经海事部门检验合格,驾驶员需持有相应等级的适任证书,并投保乘客意外险。然而,当地部分经营者为降低成本,常使用无证船艇、雇佣无资质驾驶员,甚至默许游客自行驾驶(如“游客在前、教练在后”的违规操作)。
此次事件中,严某作为游客坐在摩托艇前方(非驾驶位),吴某云作为受雇驾驶员在后操控,看似符合“教练辅助”的约定,但实际上这种“前乘客后驾驶员”的布局极易影响操控稳定性——若前方乘客突然移动或惊慌失措,可能导致船艇重心偏移,增加碰撞风险。更关键的是,通报未提及吴某云是否持有摩托艇驾驶员适任证书,若其无证驾驶,则属于严重违规。
(二)海域管理:监控缺失与规则空白
事发海域为鱼骨沙洲附近近岸区域,属于游客密集的“网红打卡点”,但通报中未明确该海域是否划定了船艇航行安全区、是否设置了速度限制或禁行标志。据当地游客反映,鱼骨沙洲周边常有摩托艇、快艇高速穿行,甚至出现船艇抢道、追逐的情况,“像在玩‘海上碰碰车’”。此次碰撞的直接原因虽未公布,但两艘船艇在近距离海域(约200米岸边)高速行驶却未保持安全距离,反映出海域交通规则执行的缺失。
此外,调查组调取了“事发周边海域监控视频”,但通报未说明监控是否覆盖了全部事发区域。若存在监控盲区,则暴露出当地对热门旅游海域的安全监管投入不足——高清摄像头、雷达监测等设备的缺失,让船艇动态难以实时掌握,事故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大打折扣。
(三)游客风险意识:侥幸心理下的“冒险之旅”
严某作为普通游客,选择参与摩托艇项目时,可能并未充分意识到高风险性。亲属称“以为有教练辅助会很安全”,但实际上,部分经营者为吸引游客,刻意淡化风险提示,甚至将“刺激”作为营销卖点。例如,一些摩托艇项目宣传语中充斥着“极速体验”“海上狂飙”等词汇,却对“可能碰撞”“落水风险”等只字不提。游客在缺乏专业指导和安全培训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刺激,进一步放大了事故发生概率。
三、善后与反思:如何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一)官方行动:调查与整治同步推进
事件发生后,北海海城区政府迅速成立多部门联合调查组,对涉事人员进行询问笔录,扣押涉事船艇,并开展海上快艇摩托艇综合整治工作。目前,调查重点可能包括:涉事船艇资质是否合法、驾驶员是否持证上岗、事发海域是否存在管理漏洞、两艘船艇碰撞的具体责任划分等。同时,当地正积极做好遇难者家属的安抚和善后工作,包括心理疏导、赔偿协商等。
(二)行业痛点:从“野蛮生长”到规范运营
此次事件暴露了北海乃至全国部分沿海地区水上娱乐项目的共性问题——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力度不足、经营者安全意识淡薄。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需从三方面发力:
- 严格资质审查:海事部门应对所有从事载客游览的船艇进行强制登记检验,驾驶员必须持有国家认可的适任证书,并定期复训;禁止无证船艇和驾驶员运营,对违规者依法重罚。
- 划定安全区域:旅游管理部门需根据海域特点,明确划分游客活动区、船艇航行区、禁行区等,并设置明显的标识牌和速度限制标志;通过电子围栏、监控雷达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船艇动态,对超速、越界行为自动预警。
- 强化游客教育:经营者必须向游客充分告知项目风险(如碰撞、落水、设备故障等),签订书面安全协议,并要求游客穿戴救生衣;在游客体验前,安排专业人员讲解操作规范和应急逃生知识,杜绝“只追求刺激、不重视安全”的侥幸心理。
(三)公众警示:敬畏规则才能守护生命
对于游客而言,参与高风险水上项目时,务必选择正规资质的经营场所(可通过文旅部门官网查询备案信息),拒绝“黑船”“黑教练”;游玩前主动询问安全措施(如是否配备救生员、是否有应急救援预案),并严格穿戴救生衣;切勿因追求刺激而擅自改变游玩规则(如自行驾驶、靠近其他船艇)。生命只有一次,每一次“冒险”都应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结语
北海摩托艇与快艇相撞致2人身亡事件,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它不仅让两个家庭失去了至亲,更敲响了海上安全管理的警钟——从船艇资质审查到海域规则完善,从经营者责任落实到游客风险教育,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唯有以此次事件为教训,推动水上娱乐行业走向规范与安全,才能让更多游客在享受海洋魅力的同时,真正守护好生命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