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要笔试?上海金泽镇44个环卫岗引热议:基层岗位的”专业门槛”该怎么设?

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因198人竞争44个环卫保洁岗位,采用笔试+面试选拔,旨在公平筛选专业负责人员,推动基层环卫服务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

"扫大街还要笔试?"最近,上海青浦区金泽镇一则环卫保洁岗位招聘公告,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不小的波澜。公告里"笔试+面试"的双重考核流程,让不少网友直呼"意外"——在大众印象里,环卫工作常被视为"门槛低、技术含量少"的体力活,何时需要"动笔考试"了?

Featured Image

198人争44岗:基层环卫的"抢人大战"背后

7月25日,负责招聘咨询的上海青浦区劳务协作咨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解释得很直接:"这次198人报名,计划招44人,比例近1:5。报名人数多,用笔试+面试的方式更公平。"简单的一句话,道破了这场"扫地笔试"的底层逻辑——当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提升,招聘流程自然需要更严谨的筛选机制。

金泽镇位于上海青浦西陲,毗邻淀山湖,下辖14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当地对环境卫生管理的要求逐年提高:不仅要"扫干净",还要"分好类""管长效"。过去,环卫岗位多由本地居民就近担任,靠"熟人推荐"就能上岗;但近年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岗位流动性加大,以及垃圾分类等新要求的出现,"随便找个人干活"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我们需要的不是'出蛮力'的保洁员,而是'懂规矩、会沟通、能负责'的基层服务者。"金泽镇环卫部门负责人坦言,过去曾出现过保洁员因不熟悉垃圾分类标准被投诉、因责任心不足导致卫生死角反复出现的情况。"笔试考的是基础认知,比如'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怎么区分''清扫时遇到商户占道怎么办';面试看的是实际能力,比如能不能和居民好好沟通、能不能发现卫生隐患。"他翻出一份往年的考试题,"比如有一题是'居民把建筑垃圾混在生活垃圾里,你怎么处理?'答案不是'直接扔进垃圾桶',而是'先制止,再解释分类标准,最后帮忙分拣'。"

"笔试不考难题,但要考'责任心'":环卫岗的"隐性门槛"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环卫工作是"谁都能干"的体力活,但金泽镇的招聘公告里,却藏着不低的"隐性门槛"。公告明确要求报考者需为金泽镇户籍(或婚嫁/父母在金泽镇),年龄在25-55岁之间,且"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更关键的是,录用后需签订劳务派遣合同,试用期1个月,考核不合格直接解除合同——这意味着,即便通过了笔试面试,"能不能干好"才是最终考验。

"我们考的不是'背多分',而是'能不能用'。"参与命题的第三方机构负责人透露,笔试题目主要围绕"环卫工作认知""基本文化知识""安全作业规范"三大块,"比如会问'清扫时遇到雨天路滑,应该注意什么''垃圾清运车的安全操作流程是什么',这些都是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靠临时抱佛脚背答案没用。"

面试环节更注重"实战模拟"。工作人员会设置具体场景:"如果居民当面指责你清扫不干净,你会怎么回应?""发现绿化带里有宠物粪便,你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沟通技巧、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招到的是'会干活、能沟通、肯负责'的人,而不是'只动手不动脑'的劳动力。"该负责人说。

从"随便招"到"严格筛":基层岗位的"专业化"转型

金泽镇的这场"扫地笔试",其实是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招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提升,曾经被视为"低端"的环卫、保洁等岗位,正逐渐摆脱"谁都能干"的标签,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

以金泽镇为例,2021年和2023年的同类招聘中,就已明确采用"笔试+面试"的方式。数据显示,通过这种方式录用的保洁员,平均在职时长从过去的8个月延长至2年,居民投诉率下降了40%。"以前招的人可能干3个月就走,现在留下的多是把这份工作当'长期饭碗'的人。"一位在金泽镇做了5年环卫主管的老员工感慨,"现在年轻人来应聘,会主动问'有没有培训''晋升空间大不大',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基层治理理念的升级。金泽镇副镇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环境卫生是城市的'面子',更是居民的'里子'。我们需要的不是'完成任务'的保洁员,而是'用心服务'的社区管家。"为此,当地不仅提高了薪资待遇(除基本工资外,还有高温、低温补贴),还建立了"星级评定"制度——连续3个月考核优秀的保洁员,可获得额外奖金;表现特别突出的,还能优先推荐参与社区管理岗位。

"扫地也是技术活":公众认知的"破圈"与反思

"扫地还要笔试"的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本质上反映了公众对"基层岗位价值"的重新审视。过去,人们习惯将环卫、保洁等工作归为"简单劳动",认为"不需要技术";但现在,随着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的推进,这些岗位的"技术含量"正逐渐被看见。

有网友调侃:"以后扫大街人家也不会要了。"但更多人则在讨论:"如果连扫地都需要笔试,那其他基层岗位是不是也该有门槛?"这种讨论的背后,是对"职业平等"的呼吁——无论多普通的岗位,只要需要专业能力,就该有相应的选拔标准;无论多基层的工作,只要认真对待,就该得到尊重。

对于金泽镇的做法,社会学专家李教授评价:"这不是'过度设限',而是'精准匹配'。基层岗位的服务对象是居民,居民的需求从'扫干净'升级到'服务好',招聘流程自然需要同步升级。笔试面试不是为了'难为'应聘者,而是为了找到真正适合的人。"

尾声:扫帚下的"城市温度"

这场"扫地笔试"的讨论,最终落点还是在"人"身上。无论是招聘方的"严格筛选",还是应聘者的"认真准备",本质都是对"服务"二字的重申——环卫工作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用心服务";基层岗位不是"谁都能干",而是"需要真心、耐心、责任心"。

当198名应聘者坐在考场里答卷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自己正在参与的不仅是一场招聘考试,更是一次对"基层服务价值"的集体思考。正如一位考生在备考笔记里写的:"扫大街不只是弯腰捡垃圾,更是弯下腰,去理解这座城市里每一个人的需求。"

或许,这就是"扫地笔试"的真正意义——它不仅筛选出了更合适的保洁员,更让公众看到:每一份认真对待的工作,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能成为城市温度的传递者。

相关内容

意大利小型飞机高速路坠毁:生死瞬间的悲剧与安全警示
炮火中的”快递骑士”:泰柬边境冲突下,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坚守”
美企宣称“炼金术”成真:核聚变发电同时嬗变汞为黄金,是突破还是幻想?
泰柬边境”集束弹药”争议:战术需求与国际公约的碰撞
广西北海摩托艇与快艇相撞致2人身亡:一场本可避免的海上悲剧?
东莞男子街头打砸车辆事件:警方快速处置背后的公共安全启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