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云南威信县遭遇历史性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254.4毫米,刷新1958年建站以来的纪录,引发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5人遇难、1500余辆汽车受损、300余公里道路损毁,当地政府紧急转移7000余人并展开救援。

云南昭通市威信县在2025年7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暴雨灾害,创下了自195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这场自然灾害不仅考验了当地的应急管理体系,更暴露了山区县域在应对极端天气时的脆弱性。本文将全面剖析威信县暴雨灾害的演进过程、救援行动中的感人故事、灾后重建面临的困境以及制度层面的深刻启示,试图为类似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思考。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威信县的案例已成为研究中国乡村地区应急管理与灾害恢复力的典型样本。
历史性暴雨突袭:灾害的演进与应急响应机制
2025年7月8日至9日,云南昭通市威信县遭遇了一场载入气象史册的极端降雨事件。据气象部门监测,短短24小时内,威信县最大降雨量达到227.8毫米,这一数字刷新了该县自1958年建站以来的单日最高降雨纪录。更令人忧心的是,这场暴雨并非孤立事件,7月22日,威信县再次遭遇强降雨袭击,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提示未来2小时多个乡镇将出现大暴雨,需严防内涝、山洪及地质灾害。这种短时间内连续遭受极端降雨的现象,在当地气象史上实属罕见,也给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暴雨引发的灾害链反应迅速显现。首当其冲的是山区常见的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灾害,据官方统计,全县共发生滑坡20余处、泥石流10余处。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冲毁了农田和民房,更导致交通要道大面积中断——全县道路坍塌受损200余处,交通完全中断40余处,损毁路段总长超过300公里。威信县罗布镇黑龙村的灾情尤为严重,暴雨冲毁了2户民房,造成5人失联。基础设施的瘫痪使救援工作雪上加霜,县城部分区域停电,150余户房屋进水,100余个门面及5个停车场被淹,约1500辆汽车受损。农业损失同样惊人,500余头牲畜被洪水冲走,农作物大面积受损,给以农业为主的当地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威信县应急管理体系迅速启动。昭通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1262"应急叫应机制和"三查"制度,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滚动发布预警信息达70期。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8日晚接到预警信息后,当地政府已提前将黑龙村危险区域的4人转移至安全地点,但次日再次排查时发现该处共有5人失联。这一细节既反映了基层干部的尽责履职,也揭示了山区灾害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全县范围内,7047名群众被紧急转移安置,避免了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但接踵而至的二次降雨使安置工作压力倍增。
灾害应对中暴露出的预警与响应短板值得深思。威信县气象局虽然及时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但面对突破历史记录的降雨强度,传统的应急响应预案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7月22日的二次降雨,发生在第一次灾害善后尚未完成的敏感时期,导致扎西镇墨黑村等地区出现"灾中灾"的叠加效应。村民温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洪水进入家里,整个家都被淹了,家具全部泡湿,第二次洪水造成的损失比第一次更大"。这种灾害链的累积效应提示我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传统的"单次灾害应对"模式需要向"连续灾害防御"模式转变。
威信县的案例还凸显了山区县域灾害特点的空间异质性。同属扎西镇的墨黑村,不同村民的受灾程度因地势高低而迥异:一位村民因家处较高位置而未受洪水直接影响,供电保持正常;而低洼区域的村民则遭受了"家当全毁"的灭顶之灾。这种空间分异特征要求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必须更加精细化,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应对策略。同时,村里"平时都是老人和小孩在家,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的人口结构特点,也使得灾害中的弱势群体占比偏高,进一步加大了救援和转移安置的难度。
生命至上的救援行动:多方力量协同的抗洪图景
暴雨灾害发生后,威信县迅速成为多方救援力量驰援的目的地。从当地党员干部到专业救援队伍,从民兵组织到消防官兵,不同系统的救援力量在暴雨中构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7月9日0时,威信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全县6000余名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冒雨奔赴抗洪一线。在石龙社区,45岁的小组长冯宗禹踩着没膝的积水,在雨幕中急速拍打着一户户房门,唤醒沉睡中的居民。这种"敲门入户+应急广播+铜锣示警"的"三重叫应"机制,在3小时内完成了1071户群众的敲门唤醒工作,累计敲门达2.9万次。基层干部用最原始却最有效的方式,在黑夜里织就了一张"生命网",将被暴雨威胁的群众从危险边缘拉回。
民兵队伍成为救援前线的重要力量。7月9日至10日,威信县人武部紧急动员应急民兵和支援民兵500余人投入抢险行动,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在道路被泥石流阻断的罗布镇簸箕村,村党总支书记程烨和村干部王邦柏在齐膝的泥沼中"接力背送"转移73岁的范后良一家。原本10分钟的路程,他们艰难行进了40分钟,当老人安全抵达安置点时,程烨的裤腿已被荆棘划出数道口子,小腿上的血珠混着泥水往下淌。这样的场景在灾区屡见不鲜,民兵们或背、或扶、或利用简易担架,将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及受困村民转移至安全地带。一位被安全转移的村民动情地说:"一看到子弟兵来救我们,心里一下就踏实了!"在重型机械无法深入的狭窄路段,民兵们硬是靠人力在齐腰深的淤泥中连续奋战数小时,一点点清理堵塞物,他们的迷彩服在灾区筑起了一道道令人心安的"迷彩堤坝"。
专业消防救援队伍在复杂险情处置中展现了过硬本领。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调派39车209人19艇昼夜不停地开展群众转移、物资转运和道路排险工作。7月9日中午,威信县仁安医院后方一酒店内,一名孕妇被困在1.5米深的积水中,现场遍布被冲毁的车辆、树枝及倒塌房屋的砖块钢筋。消防救援人员果断利用舟艇作为临时交通工具,几名消防员跳入洪水,拉着载有孕妇的舟艇在杂物密布的水域艰难前行,"一二走,一二走"的口号声在暴雨中格外有力。同一时间,在扎西镇子反坝小学旁的小卖部楼顶,面对被困的老人和小孩,消防救援人员放弃携带舟艇,选择背负绳索装备翻山抄小路赶往现场。抵达后,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大盆转移孩子,随后架设绳桥将穿戴好装备的老人缓慢拉至安全位置。在整个救援行动中,昭通消防共营救疏散被困群众215名,用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诠释了"火焰蓝"的使命担当。
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救援在此次抗洪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南部战区迅速组织力量支援灾区,威信县人武部不仅动员本地民兵,还协调了周边区域的支援力量。电力、交通、医疗等部门协同作战,争分夺秒抢通道路、恢复供电、排查房屋隐患。特别是在二次降雨后的7月22日,墨黑村迅速出现了挖掘机进行排水作业,显示出应急资源调度效率的提升。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式救援模式,在威信暴雨灾害中再次得到生动演绎。
救援行动中的科技应用与创新方法也开始崭露头角。虽然传统的人工敲门、铜锣示警仍是有效的预警手段,但威信县已尝试将"1262"预警响应机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滚动发布的70期预警信息,为精准调度救援力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受灾严重的区域,救援队伍采用舟艇与人力相结合的方式,在复杂水域开辟生命通道;在道路中断的山区,则采取翻山抄近路的土办法,确保不落下一名群众。这种"高科技"与"土办法"的有机结合,正是中国基层应急管理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