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以'无废城市'建设实现生态逆袭,打造垃圾全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发展样板。"
在传统印象中,河南许昌以"三国文化名城"著称,但如今这座城市正以另一种方式刷新人们的认知——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许昌通过一套覆盖城乡的废弃物治理体系,实现了从"垃圾围城"到"变废为宝"的生态逆袭。这场绿色变革背后,是一套融合技术创新、制度重构与产业转型的系统工程。

一、垃圾焚烧:破解"围城"困局的技术突围
走进许昌旺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揭示着城市代谢的秘密:每天2250吨生活垃圾在这里转化为45万度电和1200吨蒸汽。这座采用德国马丁炉排技术的现代化工厂,其排放指标严于欧盟标准,二噁英排放浓度仅为国标的1/10。"我们不仅是垃圾终结者,更是能源生产者。"总经理助理石磊的这句话,道出了许昌模式的核心——将城市废弃物转化为发展资源。
这种转变来之不易。2015年前,许昌市90%的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近郊的屯里垃圾填埋场堆出30米高的"垃圾山",周边村民常年饱受恶臭困扰。转折发生在入选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后,许昌投资12.6亿元建成覆盖五县三区的垃圾焚烧体系,配套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通过"焚烧为主+协同处置"的技术路线,三年内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如今,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达26万吨,相当于新增1.5个清潩河森林公园的碳汇能力。
二、餐厨垃圾:德国技术的本土化实验
在许昌欧绿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餐厨垃圾的蜕变过程宛如魔法:浑浊的泔水经过分拣、制浆、厌氧发酵等工序,72小时后变成沼气、生物柴油和有机肥。这套引自德国的"预处理+厌氧发酵"系统,每年可处理3.65万吨餐厨垃圾,产生的沼气能满足1.2万户家庭全年用电。
"最难的是教会市民分类。"安全环保部经理李要锋坦言。为此,许昌创新推出"绿色账户"制度: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商户违规排放餐厨垃圾则纳入征信系统。目前,全市餐饮单位签约收运率达98%,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同比提升300%。这种"科技+制度"的双轮驱动,让许昌的餐厨垃圾资源化率从2019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81%。
三、农业循环:秸秆里长出的"白色经济"
距市区20公里的建安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的工厂里,粉碎的玉米芯正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变成菌包。董事长李彦增算了一笔生态账:"1亩菌菇消耗10亩秸秆,废菌料又能生产5吨有机肥,形成闭环。"这种"秸秆-菌菇-肥料"的三级利用模式,让许昌每年60万吨农作物秸秆变身为6亿元的食用菌产业,带动2.3万农户增收。
在乡村层面,许昌构建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业废弃物收储体系,建成37个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配套发展秸秆板材、生物质燃料等产业。2024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长葛市石象镇村民王建军说:"以前烧秸秆罚2000元,现在卖秸秆赚1500元,谁还舍得烧?"
四、制度创新:构建"无废"生态的规则引擎
许昌经验的深层价值在于制度设计。该市率先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将固体废物管理纳入党政考核,创新推出三项关键机制:
- 生产者责任延伸:对电器电子、铅蓄电池等9类产品实施强制回收,企业按销量缴纳处理基金;
- 区域生态补偿:跨县区转移处置废弃物需支付环境补偿金,2023年市财政统筹补偿资金达4800万元;
- 绿色采购倾斜: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再生建材,市政道路透水砖30%原料来自建筑垃圾。
这些制度激发了市场活力。目前许昌已培育16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形成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等七大循环产业链,2024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五、启示录:中小城市的绿色转型路径
许昌实践打破了"环保必牺牲经济"的迷思。其经验显示:中小城市的生态治理需要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接受度"的黄金平衡点。具体而言:
- 技术选择: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优先采用成熟适用技术(如许昌选择炉排炉而非投资更高的气化熔融技术);
- 空间规划:构建"30分钟垃圾收运圈",降低运输能耗;
- 公众参与:通过"绿色积分""环保开放日"等柔性手段提升认同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评价:"许昌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用系统思维将废弃物管理融入城市运营全过程,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随着"无废城市"建设进入2.0阶段,这座中原古城正将目光投向更远——规划建设"无废园区""无废景区",甚至探索跨省域生态补偿交易。当德国环保专家托马斯·曼到访许昌时,他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垃圾分类精细度已超过柏林。"
从被迫应对"垃圾围城"到主动创造"无废经济",许昌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生态治理不是昂贵的负担,而是城市竞争力的新赛道。正如清潩河畔新立的标语:"我们不是在处理垃圾,是在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这或许就是生态文明时代最深刻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