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旱情:麦田危机下的坚守与出路​

河南遭遇严重旱情,麦田面临危机,农户辛苦投入可能付诸东流,虽有多种救灾举措,但仍需从育种、水利、保险等方面未雨绸缪,守护粮食安全 。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河南,作为全国小麦第一主产区,承载着全国人民对“粮仓”的殷切期望。然而,2025年5月,这个本应是河南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却因干旱陷入了一场危机。

Featured Image

洛阳的麦田里,提前出现的收割机身影,打破了往日的宁静。焦黄干瘪的麦穗,孤独地立在干裂的土地上,仿佛在诉说着农民的无奈与辛酸。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田野,如今在干旱的肆虐下,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作为全国小麦生产的核心区域,河南的干旱形势不容乐观。自4月起,干旱迅速蔓延,4月19日,全省40%的县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虽然后来有3次降雨缓解了南部旱情,但豫西、豫中、豫北大片区域,以及豫东、豫西南部分地方,依然干旱严重。

洛阳宜阳县的王女士,守着30多亩麦田,愁容满面。地里的小麦最矮的只有20多厘米,好多连麦穗都没结出来。为了拯救这些麦子,她不惜自掏腰包灌溉,可是一小时水电费就要20块,花了1000多块才浇了十来亩。有些地块距离水源太远,根本无法引水灌溉。按照往年惯例,6月初才开始割麦,但今年部分农户却不得不提前动手。种在高处的麦子浇不上水,即便灌溉也难以挽回生长,不收割又会耽误下个月种玉米,辛苦投入可能全部打水漂。

300多公里外的周口太康县,农户江拢家的麦地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挨着河边的地块浇了两次水,麦苗绿油油,长势喜人;而离河远的地方只浇了一次,麦子几乎旱死。为了抽水浇地,得用水泵从河里抽水,再铺水管、接水袋,没点力气根本干不动。孩子不在家,江拢只能花钱雇人。即便如此,大家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希望麦子能多灌点浆。

洛阳农业部门早在3月下旬就把抗旱当作首要任务,周口太康县170多万亩麦田虽说总体影响不大,但农户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增加不少。开封尉氏县平原地区灌溉条件较好,每50亩就有一口井,还配备微喷灌设备,可电费每亩也得多花10到20块。安阳等地则把救灾资金用在灌溉、打井和疏通沟渠上。看着地里焦黄的麦子,农民们的心在滴血。这些小麦是全家大半年的盼头,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钱、家里的开销来源。从翻地播种到施肥除草,农民们起早贪黑守着麦田,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可面对天灾,再勤劳的双手也显得如此无力。提前收割的麦子,连种子化肥钱都收不回来,这无疑是在割农民的心。

救灾资金固然能缓解一时之急,打井灌溉也能救部分麦田,但面对大范围旱情,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应急措施,更需要未雨绸缪。

育种专家应加快脚步,致力于培育出更抗旱的小麦品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能在干旱条件下依然保持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从源头上提高小麦的抗灾能力。

水利设施的完善也刻不容缓。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对老旧的灌溉渠道进行修缮和改造,建设更多的蓄水池、灌溉泵站等设施。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对农田灌溉的精准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每一块地都能“喝”上水。

农业保险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赔付标准,简化理赔流程,让受灾农户能够在遭受损失后得到及时、有效的经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恢复生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河南小麦产量关系着全国人的饭碗。这次旱情给我们的农业发展、防灾减灾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等到灾害来临才仓促应对,而应该从育种、水利、保险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守护农民的汗水,就是守护国家的粮仓;保障农民的利益,就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河南小麦的丰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牢坚实的防线。 你对这次旱情还有什么看法?或者有没有其他关于灾害防范的好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相关内容

奶粉企业的”催生经济学”:55亿补贴背后的生存博弈
“网约护士”困局:医疗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国足梦碎世界杯背后的中国足球生态裂变:从”苏超狂欢”到职业体系的世纪困局​
权力与资本的幼稚病:当世界首富与美国总统上演”推特大战”
毛坦厂陪读妈妈:在高考工厂里寻找自我价值的12年
金民锡:一位”清华校友”的韩国政治突围之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