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新生:赣州老街区改造背后的城市更新密码

文章介绍了江西赣州老街区改造情况,当地政府确立科学改造理念,通过精心保护历史风貌、活态传承文化、关怀民生及升级商业业态等方式,让破败老街区重焕生机,成为人气旺地,其经验为全国老街区改造提供了宝贵启示。

漫步在江西赣州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两侧是修缮一新的明清风格建筑,咖啡馆的香气与客家米酒的醇厚交织飘荡,游客的欢声笑语与远处古浮桥上的市井吆喝声相映成趣。这里曾是赣州老城区的一处"城市伤疤"——房屋破败、设施老化、人气凋零。而如今,它已成为赣州最具人气的城市文化地标,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赣州老街区改造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有机统一的城市更新路径。

Featured Image

一、破茧:老街区改造的必然与困境

赣州老城区拥有300多处历史建筑和众多传统街巷,其中郁孤台、灶儿巷等街区始建于宋代,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墙和传统街区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街区逐渐陷入窘境:房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商业业态低端,同质化严重,人气持续下滑;年轻人口外流,老龄化加剧,社区活力日渐丧失。

"以前这里一下雨就积水,电线乱拉像蜘蛛网,老房子墙体开裂,住着提心吊胆。"在灶儿巷居住了40多年的李大爷回忆道。据统计,赣州老城区约有1.2万户居民生活在类似条件下,老街区改造迫在眉睫。然而,改造并非易事——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如何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注入现代功能?如何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现实难题。

赣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确立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活化传承、惠及民生"的改造理念,制定了《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将老街区改造纳入城市更新整体战略。不同于以往"推倒重建"的粗放模式,赣州选择了"绣花功夫"式的精细化改造路径,一场关乎城市灵魂的革新悄然展开。

二、织锦:改造中的匠心与创新

走进郁孤台街区改造现场,工匠们正在用传统工艺修复明代马头墙。"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连瓦当的花纹都严格按照历史照片还原。"项目负责人介绍道。赣州在改造中组建了由古建筑专家、非遗传承人、规划师组成的顾问团队,对每一处历史建筑制定"一对一"保护方案,保留了85%以上的原有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

在保护有形遗产的同时,赣州更注重无形文化的活态传承。灶儿巷内的"客家非遗展示馆"里,赣南采茶戏、客家擂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固定展演场所;郁孤台公园定期举办"诗词雅集",苏轼、辛弃疾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被重新吟诵。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老字号店铺重焕生机——创办于清代的"黄元米果"老店引入现代生产标准,传统美食走向全国;"赣南采茶戏传习所"培养的年轻演员,让古老剧种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改造中的民生关怀同样令人动容。政府采用"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原地返租"等多种安置方式,让80%的原住民选择留下来。72岁的王奶奶在改造后的老宅开了一家"怀旧杂货铺",她说:"房子翻新了,管网改造了,我还能在家门口做生意,比住楼房自在多了。"数据显示,改造后老街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2%,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达到96%。

商业业态的升级是改造的关键一环。赣州摒弃了"千街一面"的商业套路,根据不同街区特色精准定位:郁孤台主打"宋城文化+研学旅游",引进书店、文创店等新业态;灶儿巷发展"非遗体验+民宿集群";慈姑岭打造"客家美食+夜间经济"。这种差异化策略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互补共赢的商业生态。

三、新生:改造后的活力与启示

如今的赣州老街区,已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和"活态的文化客厅"。郁孤台街区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周末常常"一位难求";灶儿巷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老街区带动周边形成文创、餐饮、住宿等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亿元。更可贵的是,改造后的老街区重新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清晨,老人们在骑楼下打太极;傍晚,年轻人在创意市集聚会;节假日,全家老小一起逛灯会、听戏曲。

赣州经验为全国老街区改造提供了宝贵启示:保护不是冻结,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通过"微改造"方式,赣州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创造了新的生活场景;文化不是包袱,而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历史底蕴转化为体验经济,文化资源就变成了真金白银;更新不是替代,而是多元主体的共建共享。政府、居民、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形成了可持续的更新机制。

在赣州章江新区,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而在老城区,一片片老街区焕发新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正是赣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魅力所在。正如一位城市规划专家所言:"好的城市更新,应该让年轻人愿意来,老年人愿意留,游客愿意逛。"赣州老街区改造的成功实践,不仅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更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提供了"赣州样本"。

漫步今日赣州,触摸着斑驳的古城墙,聆听着穿越时空的市井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更新蝶变,更是一种文明的生生不息——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记忆中前行。这或许就是老街区改造最深层的意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时光的长河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城市华章。

相关内容

江苏常熟:近百亩粉黛乱子草绘就秋日浪漫诗篇
浙江宁波:千舟齐发赴东海开捕,奏响海洋丰收的激昂序曲
云雾仙境中的工程奇迹:湖南矮寨特大桥的云雾美学与时代印记
对俄试行免签政策生效:中俄民众“双向奔赴”开启交流新篇章
盐源转山转海节:一场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盛宴
金黄田野间的钢铁诗篇:龙里河大桥与黔南秋日的共生之美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