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中铺镇发现史前岩画,首次填补该县空白,其独特画法、多样主题及与马家窑文化关联引发关注,目前正开展保护研究工作 。
一、偏僻山沟里的文明印记
5月10日,一条来自临洮县中铺镇的线索搅动了甘肃考古界。在当地一条隐蔽的山沟深处,尘封千年的岩画揭开神秘面纱。岩画中,野牛的肌肉在漩涡状线条中奔涌,羚羊的犄角划破岩壁时空,更隐现着虎、狼、鹿等形象。当兰州财经大学教授高启安站在陡峭石崖前,手指抚过那些凹凸的刻痕时,甘肃岩画版图迎来重要突破——临洮县首次发现史前岩画。

二、跨越十年的文明守望
岩画的发现者师东海,谈起十年前的邂逅仍难掩激动。2015年春,这位中铺镇村民偶然瞥见一道山沟的嶙峋岩壁:"那线条太特别了!"出于对家乡文物的敏感,他攀爬至半山腰,在一处凹进去的岩面上,发现数十个动物轮廓被凿刻在赭红色砂岩上。受限于技术与认知,他未声张,直到近日才通过地方文化研究者将线索传递给文物部门。
"岩画位于海拔2300米的断崖之上,常年云雾缭绕。"参与考察的庞颖教授回忆。团队沿着师东海描述的路线,在碎石坡艰难攀登,年近七旬的高启安一马当先,最终在人迹罕至的岩壁上找到这幅珍贵遗迹。其位置之隐蔽,恰如先民刻意为之的保护屏障。
三、技艺独特的史前画卷
岩画中的艺术表达令人惊叹:野牛采用漩涡状线条勾勒躯干,通过放射状线条强化肌肉张力;虎的斑纹以点阵排列呈现视觉错觉;更有一头"棋盘牦牛",躯体被分解为几何网格,展现出惊人的抽象思维。高启安指出:"这些技法与河西走廊岩画形成鲜明对比,可能是洮河流域特有的艺术语言。"
更令人关注的是岩画的主题组合:野牛与羚羊群构成狩猎场景,虎豹等猛兽环绕四周,顶部残留着疑似太阳符号的圆形图案。"这或是一次祭祀活动的凝固化记录。"庞颖推测,"先民将自然崇拜与生存记忆铭刻于岩壁,形成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四、马家窑密码:彩陶与岩画之谜
临洮县作为马家窑文化核心区,此次岩画的发现具有特殊意义。高启安发现,壁画中"漩涡状"表现手法与马家窑彩陶上的水波纹样如出一辙。"这暗示着史前文化的一脉相承,"他展开马家窑典型陶器照片对比道,"从彩陶纹饰到岩画线条,先民始终在用螺旋形态表达对生命与宇宙的认知。"
专家们还注意到岩画中的鹿角造型与马家窑陶器上的蛙纹存在形态关联。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推测:"若能通过碳十四测年确定岩画年代,或将揭示马家窑文化更早的源头。"
五、文明拼图的新碎片
目前岩画初步判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作品,但具体年代尚待科学检测。其特殊性在于:
- 地理突破:打破甘肃岩画集中于河西走廊的既有认知,在洮河流域开辟全新研究版图
- 技法多元:融合写实与抽象表现,既有具象动物造型,又含几何符号元素
- 生态图谱:记录30余种史前动物活动轨迹,为重建古生态环境提供关键证据
临洮县文旅局局长受访时表示:"正在筹建岩画保护工作站,运用3D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库。"未来计划在原址搭建透明防护棚,实现保护与展示的平衡。
六、未解之谜的呼唤
岩画右下角一组疑似文字的符号引发热议。中央民族大学古文字研究中心专家将其描述为"具有线性特征的刻画符号",认为可能是早期文字雏形。"这与大汶口文化陶文存在相似性,可能属于尚未破译的史前文字系统。"该专家说。
更令人遐想的是岩画顶部磨损严重的区域。红外成像显示曾存在更大规模构图,疑似祭祀场景的主体部分已随岁月剥落。正如高启安感叹:"我们看到的仅是冰山一角。"
七、文明长河的永恒见证
当夕阳为岩壁镀上金辉,那些穿越五千年风雨的刻痕熠熠生辉。这些线条不仅是先民的艺术创作,更是文明演进的密码。从马家窑彩陶的绚烂到岩画的简约,从农业文明的萌芽到祭祀礼仪的形成,岩画如一部立体史诗,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历程。
"期待未来能与周边遗址关联研究,"庞颖教授眺望群山,"或许能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史前文明的完整图景。"此刻,沉睡的岩画正在新时代的聚光灯下,向世人诉说着被时光掩埋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