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湘江为脉络,讲述其从工业污染到"生态重生"的治理历程,展现生态修复带来的江豚回归、渔民转型、民生改善等成效,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呼吁全民参与守护母亲河。

站在橘子洲头的观景台上,江风裹着湿润的水汽掠过发梢。眼前的湘江,正以最舒展的姿态奔涌——江水清澈见底,能看见银鱼在浅滩游弋;对岸的岳麓山层峦叠翠,与江水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江滩公园里,孩子们追着风筝跑,老人们坐在藤椅上拉家常,连江鸥都敢贴着人群低飞,发出清亮的鸣叫。
这是2025年的湘江。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母亲河",曾因工业污染、过度开发而黯然失色;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她以"生态重生"的姿态,重新成为湖湘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而在这风景里,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曾是污染的受害者,如今成了生态的守护者;他们曾靠江吃江,如今因江致富;他们用双手接住湘江的馈赠,更用行动续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
一、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一场跨越十年的生态突围
湘江的"重生",始于一场痛定思痛的觉醒。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湘江两岸的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废水直排、重金属污染、岸线侵占......曾经清澈的江水变得浑浊,江豚消失、鱼类锐减,沿岸居民"守着江却不敢喝江水"。2013年,湖南启动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
十年间,这场战役的"作战图"逐渐清晰:关停沿岸化工企业1200余家,搬迁重污染企业460余家;完成河道清淤1200公里,修复湿地3.2万亩;实施"十年禁渔",建立5个江豚观测站;在长沙、株洲、湘潭段建设10个江滩公园,新增绿化面积800万平方米......
数据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株洲市的"环保卫士"张建国,曾是一名化工企业的环保员。2015年企业因污染关停后,他主动加入民间护江队,每天沿着湘江巡查,记录水质变化、劝阻非法捕捞。"以前总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守护湘江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张建国说,如今他的巡江笔记已记满三大本,里面夹着江豚的照片、市民的感谢信,还有孩子们的绘画——画里有蓝天、碧水,还有一群小朋友在江边种树。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的"回馈"。2024年冬天,摄影爱好者周明在湘江湘潭段拍到了12只江豚集体跃出水面的画面。"这是我十年前刚开始拍江豚时不敢想象的。"周明翻出旧照片对比,"那时候江豚只剩几头,现在不仅数量多了,还敢靠近岸边和人互动。"数据显示,湘江流域的江豚种群数量已从2012年的不足50头,恢复到如今的200余头;鱼类资源也从2013年的56种,增加到现在的127种。
二、从"靠江吃江"到"因江致富":生态红利里的民生温度
湘江的"重生",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
在长沙县江背镇,58岁的渔民老陈正蹲在自家鱼塘边,给顾客打包刚捞上来的"生态鱼"。"以前在湘江里捕鱼,一年到头也就赚个三四万,还得提心吊胆怕被查。"老陈说,2020年禁渔后,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生态养殖培训,在江滩湿地承包了20亩鱼塘,改养"清水鱼"。"现在鱼塘里不喂饲料,全靠江水自然滋养,鱼肉特别鲜,价格也比普通鱼贵一倍!"去年,他的鱼塘纯收入超过15万元,还带动了10户村民就业。
老陈的故事,是湘江沿岸"生态产业化"的缩影。近年来,湖南各地依托湘江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了一条"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链:岳阳的"江豚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株洲的"湘江风光带"串联起20余个特色村落,带动民宿、农家乐收入增长30%;长沙的"橘洲文创园"以湘江文化为主题,孵化出200多个文创品牌......
更温暖的是,生态治理让"获得感"触手可及。在湘潭市雨湖区,72岁的王奶奶每天清晨都会去江边的"口袋公园"锻炼。"以前这里堆满了建筑垃圾,夏天蚊蝇乱飞。现在种了桂花树、修了健身器材,连空气都变甜了!"王奶奶指着公园里的公示牌说,"你看,这上面写着'河道保洁员:李师傅',我们老百姓都能监督,环境怎么能不好?"
数据显示,湘江流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68%,提升至2024年的92%;因生态改善带动的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人均年增收1.2万元。正如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立佳所说:"湘江的生态治理,不是简单的'治水',而是'治民生'——让每一滴江水都流淌着幸福的味道。"
三、从"守护者"到"传承者":一场永不落幕的"江河之约"
湘江的"重生",更是一场关于"传承"的接力。
在长沙市的"湘江少年科学院",12岁的小学员朵朵正用显微镜观察江水样本。"老师说,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保护她。"朵朵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湘江的四季: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江雾。"我长大想当一名环保科学家,让湘江永远这么清!"她说。
这样的故事,在湘江两岸每天都在发生。从"河小青"志愿者到"民间河长",从学校里的环保课到社区的"护江课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在株洲市,"湘江守护联盟"已有成员2.3万人,他们定期开展清滩、禁渔宣传、水质监测;在衡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用无人机巡查江面,用短视频记录江豚的"日常";在永州市,"九嶷山护江队"的队员们背着竹篓,沿着湘江源头捡拾垃圾......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种守护正在转化为文化自觉。在岳阳市的"屈子祠",游客们不仅能读到《离骚》的千古绝唱,还能在"生态文化展"里看到湘江治理的前后对比;在湘潭市的"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老艺人将湘江的生态故事编成皮影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在长沙市的"橘子洲头",每到周末都会有"江豚科普讲座",孩子们举着望远镜,认真记录江豚的每一次跃出水面......
正如一位参与《我住湘江边》报道的记者所说:"湘江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现在的故事,更是未来的故事。"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湘江的"生态重生"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的重现,更是一场民生福祉的升级,一次生态文明的觉醒。当江风再次拂过橘子洲头,当江豚再次跃出水面,当孩子们的笑声再次回荡在江滩公园——我们知道,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母亲河,正以最蓬勃的姿态,继续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篇章。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个"守护者"的努力。8月11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我住湘江边》大型融媒体报道,邀你一起记录湘江的四季流转,分享你与湘江的故事。或许你曾是污染的受害者,如今成了守护者;或许你见证了湘江的变化,有说不完的感慨;或许你只是单纯地爱着这条江,想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丽......
来吧,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用镜头记录湘江的青绿,用文字传递生态的温度,用行动续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为我们相信:一江潮涌处,万家灯火明;唯有共守护,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