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游客高反离世,悲剧背后的警示


39 岁男性游客自驾四姑娘山时因初到高原洗澡引发感冒,不听医生回低海拔地区建议,病情加重后就医途中抢救无效离世,警示人们高原旅行需重视高反、遵循医嘱、做好防护 。

生命的无常,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沉重一击。近日,四川四姑娘山镇发生的一起悲剧,让人们再次意识到高原反应的可怕。一名 39 岁的自驾游男性游客,因高原反应不幸离世,他的离去,不仅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为所有向往高原旅行的人敲响了警钟。

Featured Image

事情发生在 5 月 8 日,这位男子和同伴一同来到了四姑娘山镇。四姑娘山镇海拔约 3200 米,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高原环境充满了挑战。男子一行人刚到这里,心情格外激动,然而,他们没有料到,危险正悄然逼近。当晚,男子在高海拔地区做了一件大忌之事 —— 洗澡。四姑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加之海拔高,身体在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中较为脆弱。洗完澡后,男子很快出现了感冒症状,咳嗽不止,同时还伴有高原反应。

察觉到身体不适后,男子第二天前往当地医院吸氧。医生根据他的症状,敏锐地判断出情况的严重性,强烈建议他立刻返回低海拔地区。但男子和同伴们觉得好不容易来到这里,不想轻易放弃行程,便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回到酒店休息,期望身体能自行恢复。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们所愿。到了第三天,男子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此时,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打顺风车回成都就医。5 月 9 日晚上,顺风车司机接到了这一单。司机到达约定地点后,看到男子是被同行女子搀扶出来的,凭借多年在高原地区跑车的经验,司机一眼便看出男子可能出现了典型的高原肺水肿症状。他急忙告知同行女子,前往成都途中要经过海拔很高的巴朗山,这对男子的病情极为不利,当下最要紧的是立刻在当地就医。

在司机的坚持下,一行人赶忙将男子送往四姑娘山卫生院。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迅速行动,推着担架飞奔而出,七八个人合力才将体重较大的男子抬进抢救室。但遗憾的是,当男子被送到卫生院时,心电监护仪几乎测不到他的生命体征。尽管全院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救护车也随时待命,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男子的生命。

5 月 11 日,记者向四姑娘山卫生院求证得知,10 日确实有一位男性患者在这里接受急救,然而送来时已没有意识和心跳脉搏,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卫生院工作人员惋惜地表示,患者送来时情况已十分危急,他们虽全力抢救,但还是无力回天。

这起悲剧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众多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的高原旅行经历,有人表示自己在高原地区也曾经历过严重高反,那种痛苦的感觉刻骨铭心;也有人感慨高原反应的可怕,看似平常的感冒症状,在高原环境下却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四姑娘山景区平均海拔超 4000 米,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景区管理处数据显示,2024 年共处置高原病突发案例 237 起,其中重症肺水肿患者平均年龄仅 28 岁。肺水肿黄金救援时间仅 4 小时,每延迟 1 小时生存率下降 20%。此前也有游客因忽视高原反应,在高原地区失去生命。比如西藏日喀则曾有一名男子,进藏时身体正常,却在加乌拉山因缺氧不幸离世。出发前领队曾叮嘱他准备相关装备,预防高原反应,但他未听从指挥,未购买任何装备,且运动过多,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高原反应,全称高原病,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 3000 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常见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其中,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最为严重,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像上述男子,初到高原就洗澡,加速了身体消耗,出现感冒症状后,又误以为吸氧就能解决问题,没有及时撤离到低海拔地区,最终因急性高原肺水肿引发多器官衰竭而离世。

医学专家指出,急性高原病存在 “三重陷阱”:一是海拔骤升导致血氧分压下降,诱发脑水肿与肺水肿;二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会加速肺动脉高压形成;三是洗澡等行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组织缺氧。即便自述 “无基础疾病”,高原环境仍可能对健康人群构成致命威胁。特别是体型肥胖者,基础代谢率高导致需氧量更大,在高原环境下更易出现问题。

为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准备前往高原地区旅行的人们,务必做好充分准备。出发前,应提前了解高原旅行注意事项,可提前服用抗高反药物,增强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合理规划行程,给身体留出足够时间适应海拔变化,避免行程过于紧凑。同时,要准备好必要的药品和装备,如氧气瓶、感冒药、退烧药等。到达高原后,严格遵守相关禁忌,避免剧烈运动,不要饮酒,尽量不要洗澡,让身体逐步适应高原环境。一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切不可掉以轻心,应立即停止活动,及时吸氧,并尽快就医。若吸氧后症状仍未缓解,务必尽快降低海拔,前往低海拔地区接受治疗。

此外,景区也应加强对游客的高原反应科普宣传,在游客中心循环播放科普视频,在进山处、酒店、民宿等显著位置立满警示牌,提醒游客重视高原反应。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援体系,提高救援效率,为游客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这起发生在四姑娘山的悲剧,以生命为代价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诗和远方的旅途中,我们一定要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把安全放在首位。每一次出行,都应建立在充分了解风险、做好应对准备的基础上,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平安、愉快的经历。

相关内容

奶粉企业的”催生经济学”:55亿补贴背后的生存博弈
“网约护士”困局:医疗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国足梦碎世界杯背后的中国足球生态裂变:从”苏超狂欢”到职业体系的世纪困局​
权力与资本的幼稚病:当世界首富与美国总统上演”推特大战”
毛坦厂陪读妈妈:在高考工厂里寻找自我价值的12年
金民锡:一位”清华校友”的韩国政治突围之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