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木活字印刷术在温州宗谱文化中焕发新生,非遗传承人王钏巧坚守"反字雕刻"绝技,"00后"创新传承让古老技艺走向世界。
在浙江温州瑞安市东源村,清晨的木屑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钏巧正手持刻刀,在棠梨木上雕刻一个反写的“福”字。这项始于北宋的技艺——木活字印刷术,曾因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几近消失,却在浙南闽北的宗族谱牒文化中奇迹般存活下来。如今,它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1. 修谱先生与活字印刷的千年之缘
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能延续至今,与当地深厚的宗族文化密不可分。据《瑞安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谱师王法懋将木活字技术带入东源,开创“梓辑”技艺——专指用木活字印刷编修宗谱的工艺。
“在浙南,宗谱是家族的‘身份证’。”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小淮解释道,“老一辈认为,只有用古法制作的宗谱才算正统。”这种信仰让木活字印刷在工业化浪潮中得以幸存。王钏巧回忆,上世纪70年代,修谱师傅月收入60元,远超普通工人,“人们尊称我们‘修谱先生’,还要供白米饭,是体面行当。”
2. 指尖上的非遗:从反字雕刻到“捡字诗”
制作一本宗谱需经历15道工序,核心是木活字雕刻。谱师需掌握三项绝活:
- 反字书写:在1.5厘米见方的梨木上,用毛笔反写老宋体,再以刻刀雕琢。王钏巧说:“写反字像骑自行车,一日不练就手生。”
- 方言捡字诗:面对数万个字块,谱师靠祖传的32句方言诗定位。如“君王立殿堂”对应“君”旁字(群、裙等),这套系统比《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更高效。
- 墨色掌控:用瑞安本地烟煤调制的墨汁,需研磨至“色如漆,声如磬”,才能印出历久不褪的字迹。
2018年,王钏巧为温州朱氏修谱时,发现上一版落款竟是其高祖王宝斋的名字。“跨越160年,同一家族的木活字仍在服务同一本宗谱,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3. 年轻血液注入古老技艺
当“00后”潘昱丞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许多人感到不解。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如今在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担任讲师,用新方式延续老手艺:
- 研学课程:设计“一日谱师”体验,学生可亲手排版印刷《三字经》
- 文创开发:将木活字制成印章、书签,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 数字存档:用3D扫描技术建立活字库,已保存2.3万个字模
“侨胞是我们的重要客户。”潘昱丞说,瑞安作为著名侨乡,海外华人常委托制作家谱,“有位意大利华侨要求用木活字印刷族谱,说这才是‘中国人的仪式感’。”
4. 活态保护的启示:非遗存续的朴素逻辑
与其他濒危非遗不同,木活字印刷的存续逻辑格外简单——它始终被需要。吴小淮指出:“如果一项技艺仅靠补贴生存,终究难逃博物馆化。而木活字至今仍是浙南宗族生活的刚需。”
这种生命力体现在:
- 功能延续:温州每年仍有200多个家族选择木活字修谱
- 经济可持续:修一套万人家谱收费8-10万元,足够支撑传承
- 情感联结:侨胞视其为“文化胎记”,愿为传统溢价买单
5. 从祠堂到世界:非遗出海的温州模式
2024年,瑞安木活字亮相巴黎国际文化遗产展,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惊叹:“这是活着的《梦溪笔谈》!”而它的国际化路径独具特色:
- 侨胞媒介:通过温州商会网络,技艺传播至18个国家
- IP授权:与爱马仕合作开发活字纹样丝巾
- 教育输出: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设立“东方印刷术”研修班
结语:木屑深处的文化基因
在东源村祠堂,王钏巧指导学徒时刻常说:“刻刀要稳,心要静,就像祖先看着你。”这或许揭示了非遗传承的本质——它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延续。
当机器印刷以每秒百米的速度吞吐纸张时,木活字依然坚持着“一日刻十字,十年修一谱”的慢节奏。这种反差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为我们保留了一种值得等待的郑重。正如吴小淮所言:“宗谱上的每个木活字,都是中国人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文化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