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胶莱街道:纪检监察”护航”跨境电商发展的创新实践​

​​"胶州胶莱街道纪工委创新监督机制:以'监督+服务'双轮驱动破解跨境电商发展瓶颈,助力外贸逆势增长67%。"​​

在全球化逆流与外贸承压的双重挑战下,山东胶州市胶莱街道纪检监察工委2025年的一项创新举措引发关注——将监督"探头"对准跨境电商这一新兴业态,通过"监督+服务"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基层纪检监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种打破传统行政边界的工作模式,不仅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更重塑了基层治理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Featured Image

​一、精准监督:破解跨境电商发展"中梗阻"​

胶莱街道的监督实践直击三大关键环节: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纪检监察组联合商务局电商科,对跨境电商扶持资金的申报、审核、发放进行全流程跟踪。在某食品企业检查时发现,因部门衔接不畅,23万元专项补贴延迟4个月未到位,随即启动督办程序,3个工作日内完成拨付。这种"问题导向式"监督,使政策执行效率提升60%。

​跨部门协作的"玻璃门"​
针对企业反映的"海关、税务、商务数据不互通"问题,纪工委推动建立"跨境电商服务联盟",打通6个部门的11项数据接口。森晨木业借此实现出口报关时间从3天压缩至6小时,物流成本下降18%。

​涉企服务的"温差感"​
通过"体验式"监督,发现部分干部在电商培训中存在"一刀切"形式主义。随即督促整改,推出"企业点单-部门配菜"的定制化服务,企业满意度从72%跃升至96%。

​二、机制创新:构建"监督-服务"生态闭环​

胶莱街道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纪检监察的工作边界:

​联动机制​
建立"纪工委+职能部门+第三方机构"的联席监督模式,每月召开跨境电商发展研判会,将监督建议直接转化为服务举措。如针对企业反映的海外仓建设难题,推动成立全省首个镇级海外仓联盟。

​清单管理​
制定《跨境电商发展负面清单》,明确12项禁止行为和8项鼓励举措,既划清底线,又指明方向。某企业因不熟悉规则险些错失RCEP关税优惠,监督组及时提醒,挽回损失200余万元。

​数字赋能​
开发"跨境清风"监管平台,实现企业诉求"扫码直达"、惠企政策"智能匹配"、问题整改"云端跟踪"。平台运行半年来,收集处理问题87个,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8天。

​三、成效显现:监督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胶州样本​

这一创新实践已结出硕果:

​企业维度​
大丰食品通过跨境电商转型,内销占比从15%提升至42%;联大行食品借助监督组协调的物流解决方案,东南亚订单增长300%。2025年1-5月,街道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逆势增长67%。

​制度维度​
形成《跨境电商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指引》等3项制度成果,相关做法被纳入《胶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治理维度​
干部作风显著转变,涉企投诉量同比下降83%。"以前觉得纪委是来挑刺的,现在才知道是来帮忙的。"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评价道出变化。

​四、启示与展望:基层监督的现代化转型​

胶莱街道的探索带来三重启示:

​监督理念的重构​
在新发展格局下,纪检监察工作应从"纠错查弊"向"防险护航"拓展,成为经济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方法论创新​
通过嵌入式、智慧化监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胶州市纪委书记所言:"监督不是经济发展的旁观者,而应是价值创造的参与者。"

​长效机制建设​
需警惕"运动式"服务倾向,下一步应推动"跨境电商监督员"制度常态化,并探索将监督范围扩展至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节点,胶莱街道的实践犹如一束微光,照亮了基层纪检监察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可能性。当监督的力度转化为服务的温度,再转化为发展的速度,这种"化学反应"或许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随着RCEP深化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这种创新模式有望为更多外贸重镇提供借鉴——在严守纪律底线的同时,如何以监督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将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相关内容

奶粉企业的”催生经济学”:55亿补贴背后的生存博弈
“网约护士”困局:医疗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国足梦碎世界杯背后的中国足球生态裂变:从”苏超狂欢”到职业体系的世纪困局​
权力与资本的幼稚病:当世界首富与美国总统上演”推特大战”
毛坦厂陪读妈妈:在高考工厂里寻找自我价值的12年
金民锡:一位”清华校友”的韩国政治突围之路
投稿